1929年1月5日,张学良给杨宇霆的父亲祝寿,到杨府时,副官大喊:“总司令到!”桌子上赌钱的人反应冷淡,直到杨宇霆出来,大家全都站立,满脸堆笑。
作为东北的年轻统帅,张学良亲自前往为杨宇霆的父亲祝寿。这场寿宴的背后,却隐藏着一场权力的角逐,一场决定生死的博弈。
张学良踏入杨府时,正值午后。冬日的寒风刺骨,但他依旧神色自若。副官高喊:“总司令到!”然而,室内的氛围却出奇的冷淡。桌上几位正在赌钱的官员只是抬头看了他一眼,随即又低下头去继续他们的游戏,仿佛刚刚进来的只是一名普通的下属。
张学良的眉头微微一皱,但他并未表露出任何不满。作为东北的新主,他明白自己面前的这些人,是父亲张作霖时代遗留下来的旧势力,他们并不把自己这个年轻的统帅放在眼里。张学良的心中闪过一丝不安,却强压着情绪,微笑着走向内厅。
片刻后,杨宇霆走了出来。几位赌钱的官员立刻放下手中的牌,齐齐站起,满脸堆笑地向杨宇霆问候。这种明显的差别对待,让张学良心中怒火中烧。他是东北的主帅,竟在自己的地盘上受到这样的轻蔑。然而,他依然按捺住了心中的怒火,面带微笑,与杨宇霆寒暄。
祝寿的过程看似平和,但张学良的内心却翻江倒海。杨宇霆表面上对他恭敬有加,但那眼中隐藏的轻蔑和不屑却逃不过张学良的眼睛。杨宇霆的态度,是对他权威的公然挑战。
自父亲张作霖去世后,张学良接过了东北的权杖,他知道自己尚未完全掌控局势。杨宇霆和常荫槐,这两位在父亲时代积累了深厚权势的老臣,并不真正服从于他。相反,他们通过掌控东北铁路等重要资源,逐渐形成了与他分庭抗礼的局面。
张学良心知肚明,这场寿宴不过是杨宇霆对他的一次试探和挑衅。他们想看看,这位年轻的新主,到底有没有能力和魄力统领东北。然而,杨宇霆错估了张学良的决心。
回到大帅府后,张学良久久不能平静。他反复思考着杨宇霆的种种行为,心中暗下决心,必须采取行动,否则,东北的局势将彻底失控。
不久之后,杨宇霆和常荫槐借口修建东北铁路,逼迫张学良签署不利于他的条约。此举彻底触动了张学良的底线。他明白,这不仅仅是权力的争夺,更是生死存亡的斗争。
张学良决定采取极端措施。他以讨论要务为由,召见杨宇霆和常荫槐。会议地点选在大帅府,这个曾经是他父亲张作霖的权力象征,如今也是他最后的堡垒。杨宇霆和常荫槐并未察觉到危险,依旧如往常一般,神色自若地走进了会场。
会议进行得很顺利,至少表面上如此。张学良静静地听着两人滔滔不绝地陈述铁路计划的“合理性”,但他的眼神中已经没有了耐心。终于,会议结束时,张学良站起身,平静地说:“今天谈得很好,但有些问题需要再商量一下,请两位留下。”
杨宇霆和常荫槐依旧没有察觉任何异样,甚至在心中为自己的计划得以推进而暗自得意。就在张学良站起身的瞬间,周围的卫兵迅速涌入。掏出手枪,冷冷地对准了两人。没有过多的言语,枪声响起,杨宇霆和常荫槐应声倒地。
杨宇霆和常荫槐的死亡在东北引起了轩然大波。许多人惊讶于张学良的果断与狠厉,也有许多人为两位老将的死感到惋惜。然而,无论如何,张学良通过这次事件,确立了他在东北无可争议的领导地位。
对于这场谋杀,后人有着不同的评价。有人认为张学良过于急躁,处理问题缺乏耐心和谋略,他本可以采取更为温和的手段来解决与杨宇霆之间的矛盾。也有人认为,在那个军阀割据、动荡不安的年代,张学良别无选择。他需要用铁血手段来巩固自己的统治,否则,东北将陷入更大的混乱。
多年以后,张学良在回忆起这一段往事时上网配资炒股,心中依然难以释怀。他曾坦言,杀杨宇霆和常荫槐,是他一生中最为艰难的决定之一。